《黔江區大物流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政策解讀
一、規劃編制背景及過程
(一)編制背景。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力發展物流業,對助推黔江建設成為國家重要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和實現主動融入“交通強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戰略規劃具有重要意義。為科學謀劃全區大物流發展,充分發揮黔江“承東啟西、連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帶動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高質量規模擴張,特編制《黔江區大物流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以下簡稱《規劃》)作為重要指南指導黔江區大物流業中長期發展。
(二)編制過程。區政府自2021年部署啟動《規劃》編制工作。編制過程中,全面對標黨中央、國務院物流發展決策部署,充分銜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重慶市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重慶市黔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精神,確保區委、區政府工作要求在《規劃》中落地見效。
二、政策的主要內容、核心舉措
(一)大物流中長期發展思路目標
《規劃》提出以培育“大物流”產業體系為著力點,圍繞“進一步打開對外開放格局、提升區域服務能級”兩大主題,以完善物流通道體系、培育現代物流業態、打造對外開放門戶、引領區域物流創新、構建智慧物流體系為路徑,努力推動黔江區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大物流”新格局。
《規劃》立足物流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對黔江區物流發展提出構建國家重要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城市、成渝雙城經濟圈東南開放門戶、武陵山區城鎮群對外開放高地、武陵山區城鎮群物流服務高地、渝東南城鎮群通道經濟發展示范區的五大定位,力將黔江打造成為“立足渝東南、服務武陵山區、輻射全國、帶頭開放、內暢外聯”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黔江區貨運總量為823萬噸;到2030年,貨運總量為1181萬噸;到2035年,貨運總量為1555萬噸。到2035年,黔江區的不變價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為22.27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增量為1.33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20年的1.85%提升到4.47%。
(二)大物流中長期發展重點任務
《規劃》主要涉及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1.完善物流通道體系,建設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城市。依托黔江“公鐵空”綜合交通運輸資源,構建公鐵空三種運輸方式協同配合的立體物流通道體系。一是打造渝東南鐵路物流中心。完善鐵路貨運場站功能,加快區域鐵路運輸網布局,延伸鐵路物流中心服務功能。二是打造渝東南公路物流中心。依托現有物流園區基礎,加快建設公路物流港,鋪設市內外公路運輸干線,創新公路運輸管理模式,提供公路貨運發展政策支持。三是打造渝東南航空物流中心。聚集航空物流企業、航空公司等航空物流資源要素,優化機場航線網絡體系,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客貨空地聯運業務發展,拓展航空客貨運網絡服務范圍。四是建立區域集裝箱服務中心。建立公路、鐵路集裝箱服務中心站,發展集裝箱公鐵聯運業務。
2.培育現代物流業態,鞏固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地位。結合現代物流多元化、集約化、國際化、專業化、智慧化發展趨勢,培育三大現代物流業態。一是培育多元化物流。引進大型快遞、物流企業進駐,培育做大本土物流企業,引進物流增值服務企業,培育引進第四方物流平臺。二是發展供應鏈物流。引進供應鏈服務企業,鼓勵傳統運輸企業向供應鏈物流服務企業轉型,鼓勵區內主導產業頭部企業打造智能供應鏈服務平臺。三是發展冷鏈物流。分步培育構建冷鏈物流產業集群,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區內相關企業提高冷鏈物流服務品質,優化冷鏈物流運輸網絡。
3.打造對外開放門戶,構建武陵山區城鎮群對外開放高地。打造“海關+口岸+通道+保稅區”綜合開放平臺,構建鐵公空聯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是全力推進航空口岸建設。開辟國際航線培植基礎,推動航空口岸臨時開放,全面提升口岸服務效能。二是積極謀劃鐵路口岸建設。完善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拓展口岸物流功能,拓展多式聯運貨運班列。三是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開展保稅物流中心申報創建工作,科學規劃核心功能區和拓展功能區。
4.引領區域物流創新,打造渝東南城鎮群通道經濟發展示范區。以打造物流分撥中心、特色專業市場集群為目標,加快物流網絡、配送體系、各類專業市場的建設,實現引領渝東南區域物流創新發展。一是建立渝東南要素交易市場。依托黔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基礎,發展生豬期貨交割和絲綢期貨交割。二是打造區域快遞分撥中心。引進大型快遞物流企業,打造渝東南快遞分撥中心,加強與航空物流企業合作,打造航空物流集散中心。構建物流運輸干線,優化武陵山區域快速分撥網絡。三是完善城鄉物流服務網絡。打造智能化郵件處理中心,依托郵政快遞完善構建三級物流配送網絡,提升城鄉物流網絡在商貿旅游產業中的服務效能。四是打造現代農貿物流基地。構建“一心多倉多點”的農貿物流服務體系,優化線上線下農產品流通生態圈,創新農產品集散分撥服務模式。五是建設工業產品批發市場。打造渝東南工業品線下展示交易基地,搭建線上展示交易平臺,打造工業品倉儲物流分撥中心與工業品金融服務中心。六是創建物流產城融合基地。打造現代物流總部基地,建設物流金融貿易中心,發展現代旅游物流業態。
5.構建智慧物流體系,打造武陵山區城鎮群物流服務新高地。培育基于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物流運作新模式,落實對物流運輸、倉儲、管理等各個環節的智慧化升級,強化黔江大物流發展的基礎支撐。一是打造物流數據基座。落實建設主體,建立管理體制機制,整合數據資源,構建智慧物流底座,發展智能調度,優化物流資源配置。二是發展智慧儲運服務。構建智慧倉儲管理應用系統,提供數字化多式聯運管理服務,統籌打造智慧園區,鼓勵企業發展智慧電商物流、智慧冷鏈物流。三是完善數字管理服務。發展物流行業智能監管與智能決策服務,對接單位系統與電商平臺,提供物流配套服務。四是培育智慧國際物流。打造電子口岸通關平臺,加強物聯網技術在國際物流中的應用,提供對外貿易趨勢智能預測服務。五是創新平臺運營方式。提供商業化運作訂單撮合服務,大力培育汽車后市場,積極發展物流金融。
(三)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成立物流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建立跨系統跨條線工作機制;強化用地保障,加強用地供給,降低用地成本,鼓勵節約用地;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強財稅政策支持,有效使用金融工具;完善人才支持體制,通過專業人才引進、校企定點委培合作、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等多種方式,為物流相關決策提供咨詢與技術支持。
三、政策中涉及的關鍵詞、專業名詞解釋
大物流:是指企業的自有物流(車隊、倉庫、人員等)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配送信息與資源的共享,以實現更大限度地利用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減少物流總支出、降低運營成本。“大物流”形成后,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購買第三方外包物流服務,實現企業自有物流與第三方物流的有機合理配置,較大力度地解決物流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成本過高、管理混亂等物流發展難題。
智慧物流:是指通過智能軟硬件、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化技術手段,實現物流各環節精細化、動態化、可視化管理,提高物流行業的智能化分析決策和自動化操作執行能力。智慧物流能夠推動信息流與物質流快速、高效、通暢地運轉,帶動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整合社會資源。
供應鏈物流:供應鏈物流是指“以物流活動為核心,協調供應領域的生產和進貨計劃、銷售領域的客戶服務和訂貨處理業務、財務領域的庫存控制等活動”的物流發展模式。
多式聯運:是指由兩種及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銜接、轉運來共同完成貨物運輸的運輸過程。通常以集裝箱為運輸單元,將不同的運輸方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連續的、綜合性的一體化貨物運輸。
干線物流:是指運輸網中起骨干作用的物流運輸。按分布的區域范圍劃分,一般跨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運輸線所完成的客貨運輸為干線運輸,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的運輸線上的客貨運輸為支線運輸。
口岸:口岸是指經國家批準對外開放,供中外籍人員、貨物、交通工具和國際包裹郵件出入國(關)境的港口、機場、邊境鐵(公)路車站、通道,以及經國家批準可以與境外開展直達運輸的內陸鐵(公)路車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