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kyius"></ul>
  • <ul id="kyius"></ul>
    <li id="kyius"></li>
    <strike id="kyius"><rt id="kyius"></rt></strike><strike id="kyius"><input id="kyius"></input></strike>
  • <strike id="kyius"></strike>
    您當前位置: 首頁/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目錄/政策文件/其他文件
    • 索引號 11500114009130039C/2021-00252
    • 發文字號 黔江府發〔2021〕55號
    • 主題分類 交通
    • 體裁分類 規劃
    • 成文日期 2021-09-17
    • 發布日期 2021-09-18
    • 文件標題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黔江區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 發布機構 黔江區人民政府
    • 有效性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黔江區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黔江府發〔2021〕55號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黔江區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黔江區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已經區委、區政府審定,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7日??

    (此件公開發布)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強調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提出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會提出的“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完善綜合運輸大通道、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網絡,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等重要論述,為交通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貫徹落實市委五屆九次全會精神、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會議精神和黔江區委四屆五次會議精神,努力把黔江建成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按照黔江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制定本規劃。本規劃主要依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重慶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年)》《重慶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和《重慶市黔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關于制定黔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本規劃范圍為黔江水、陸、空域等,涵蓋鐵路、民航、公路、水運等交通方式,規劃目標年為 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 助推全面小康 開啟交通強區建設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黔江將加快建設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和高品質的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新的更大發展。黔江交通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在戰略上布好局,在關鍵處落好子,緊扣“十四五”期重慶推進交通強市建設步伐,科學描繪“交通強區”美好藍圖。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黔江交通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全區交通圍繞構建“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總體目標,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堅決打贏交通脫貧攻堅戰,大力實施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完成了146.79億元投資。“十三五”期成為黔江交通史上資金投入最大、發展速度最快、建設成果最多、人民獲得感最強的五年。

    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建成。黔張常鐵路、渝懷鐵路二線相繼建成通車,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開工建設,區域性鐵路樞紐逐步形成。石黔高速公路黔江段建成通車,黔江區過境高速公路加快建設,鄉鎮街道高速公路覆蓋率提升至43%,“一環四射”高速公路網絡初步建成。穩步實施武陵山機場改擴建工程,2019年旅客年吞吐量達49.8萬人次,成為渝東南地區空中門戶和旅游中轉港,被評為“中國最佳旅游支線機場”。完成G319全線、官河至麻田、青杠至金溪、阿蓬江至神龜峽等230公里國省干線公路改建,全區普通公路總里程7350公里,路網密度306公里/百平方公里、133公里/萬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1公里/百平方公里、55公里/萬人),交通建設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充分顯現。建設四好農村公路2364公里,村民小組通達率100%、通暢率96.5%,構建“結構合理、因地制宜、便捷暢通”的農村路網體系。成功爭取將廣墊忠黔鐵路、黔江至恩施鐵路、黔江至遵義鐵路、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黔江至務川高速公路等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列入國市規劃,進一步培植后發優勢。

    交通運輸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全區客貨運輸體系基本完善。“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貨運總周轉量2億噸/公里,同比“十二五”期增長29%。渝東南最大冷鏈物流園建成運營, 450萬噸貨運站場加快建設,全區擁有2233輛貨運車輛、140個村級物流站,現代物流體系逐步完善,貨運物流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區旅客運營里程達到1500萬公里,年平均完成客運量1040萬人次,年平均客運周轉量達到50897萬人公里。全區擁有客運線路93條、客運車輛379輛、二級客運站2個、三級客運站2個、四級客運站1個、五級客運站20個,建成農村招呼站點133個,行政村通客率率先達到100%,城際、城鄉客運體系逐步健全;城區擁有公交線路29條、公交車輛156輛、出租車286輛、網約車251輛,擁有駕駛培訓學校6家、維修企業415家。“十三五”期間,新開通南溝(老城)至吉之匯國際農貿物流城(新城)等線路,城區居民出行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實施2300公里公路安保設施,全區30個鄉鎮、街道成立交通管理站,建成冊山公路綜合服務區、石家養護站、石會停車區、麻田壩停車區、黑溪停車區、三羊停車區、阿蓬江停車區,全區公路安全與服務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創新改革發展實現重大突破,交通運輸行業治理能力逐步邁向現代化。全面貫徹“堅持以富民興區為目標、堅持以服務出行為根本、堅持以公眾滿意為追求”核心價值理念。大力推進“交旅融合”、“綠色發展”,實施阿蓬江航道整治工程和阿蓬江神龜峽旅游碼頭、兩河口港區、濯水港區、漁灘碼頭、小南海碼頭等改擴建,推進文明路、景觀路、旅游路建設,逐步實現一路一景、路路成景。大力發展智慧交通,不斷完善交通運輸智能感知網絡,建成交通視頻監控800余個,建立統一的視頻監控平臺并接入公安大平臺,實現干線公路、農村公路、公交車等重點區域全覆蓋和高效預警應急響應。“十三五”期間,制定了城市公交、運輸服務、公路網規劃等10余項專項規劃,爭取國市無償補助23.36億元、市級投資主體投入91億元、區財政投入約8億元,區交通局增設了鐵路辦和民航辦、成立了黔江區公路事務中心、黔江區道路運輸事務中心、黔江區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責權明晰的分級管護體制進一步落實。引進國企央企,創新模式投資建設石黔、黔江過境高速公路項目。按照“三集中、三到位”要求,統一入駐行政審批大廳,實現了網上審批、陽光審批、限時辦結行政審批。交通執法實現“六統一”,執法形象更加統一、執法手段更加先進、執法監管更加高效、執法隊伍更加專業,執法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不斷增強,交通執法改革取得新成效。

    表1 黔江區綜合立體交通網現狀表(到2020年底)

    類別

    項目名稱

    規模

    建設狀態

    鐵路

    渝懷鐵路

    62.5公里

    已建成

    黔張常鐵路

    23公里

    已建成

    渝懷鐵路二線

    62.5公里

    已建成

    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

    25公里

    在建

    公路

    渝湘高速公路

    77公里

    已建成

    黔恩高速公路

    22公里

    已建成

    黔石高速公路

    26公里

    已建成

    黔江區過境高速公路

    21公里

    在建

    G319

    90公里


    G353

    14公里


    S203

    169公里


    S304

    50公里


    公路

    S523

    24公里


    S524

    91公里


    S525

    72公里


    航空

    武陵山機場

    2019年旅客年吞吐量49.8萬人次、貨郵年吞吐量214.2噸

    在建

    水運

    航道

    通航里程100公里


    港口

    神龜峽旅游碼頭、兩河口港區、濯水港區、漁灘碼頭、小南海碼頭

    建成

    表2黔江區交通發展重要指標現狀表

    類別

    指標名稱

    “十二五”末

    “十三五”末

    投資

    總投資(5年累計)

    76億元

    153.78億元

    公路

    普通公路總里程

    4989公里

    7350公里

    面積密度

    212公里/百平方公里

    306公里/百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92公里/萬人

    133公里/萬人

    一級公路里程及占比

    6.2公里,0.1%

    0

    二級公路里程及占比

    132.7公里,2.7%

    158公里,2.3%

    三級公路里程及占比

    109.5公里,2.25

    208公里,3.3%

    四級公路里程及占比

    2165.2公里,43.4%

    5997公里,90.5%

    等外公路里程及占比

    2575公里,51.6%

    987公里、13.5%

    鄉鎮通三級公路占比

    19%

    29%

    村民小組通暢率

    60.6%(2017年底)

    96.5%

    行政村通客車率

    100%

    100%

    運輸量

    客運量

    1044萬人

    402萬人

    客運周轉量

    56546萬人公里

    31037萬人公里

    貨運量

    412萬噸

    343萬噸

    貨運周轉量

    43857萬噸公里

    27615萬噸公里

    第二節 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這五年,多重戰略機遇疊加落地對黔江交通發展帶來重大利好,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以及黔江區緊扣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定位,圍繞產、城、景“三融合”,旅游、教育、醫療“三集散”,宜居、宜業、宜游“三適宜”,全力打造“ 中國峽谷城·武陵會客廳”等國家、市級、區級戰略深入實施,重慶推進交通強市建設,為黔江交通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戰略指引,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政策空間。黔江交通要精確瞄準2035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全力推動交通運輸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單一發展模式向多種模式融合發展轉變,由傳統要素驅動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推動交通運輸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宏觀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挑戰因素加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重慶建設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面對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交通受環境、用地、審批等要素制約,前期工作周期更長。資金制約更加明顯,“十四五”中央車購稅資金緊張,加之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改革,用于補助省道及以下公路建設的資金規模較“十三五”大幅下降,地方公路建設資金籌集壓力加劇。黔江交通發展要積極應對挑戰因素,創新交通投融資模式,做好交通發展各類要素保障。

    謀劃“十四五”綜合交通發展,不僅要從建設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融入新的發展格局中審視交通發展短板,也要充分認識到黔江交通行業本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國際國內大通道聯系不足。高鐵發展滯后,北上聯系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城市群,東南向聯系粵港澳大灣區等高鐵通道尚處于研究階段。重要貨源方向鐵路通道不足,重點缺乏對長江經濟帶的聯系。民航發展面臨與恩施機場、銅仁機場和武隆仙女山機場競爭優勢不明顯的問題。區域交通互聯互通程度不高。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區域連通不足,黔江至萬州方向、張家界方向、貴州方向高速公路通道尚處于工可研究階段,區域中心城市帶動能力不足。區域公路網建設水平不高,全區三級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全區公路總里程約10%,與全市平均水平還有差距,“四好農村路”還存在路基寬度小于4.5米的窄路面公路。阿蓬江航道通航等級低,發展功能不明確。交通運輸創新發展動能不足。智慧交通發展滯后,尚未形成覆蓋武陵山區域的交通信息服務中心和大數據平臺,全域交通智能化發展水平在全市區域性中心城市中發展程度偏低,渝東北萬州、忠縣、奉節、開州,以及渝東南武隆、彭水已相繼建成交通大數據平臺,并在智慧工地、智慧公路、智慧海事、智慧客運等建設上取得了新的進展,黔江稍顯滯后。出行服務品質不高。實現鐵路、長途客車、公交車、出租車無縫銜接的換乘樞紐規劃建設進度滯后,城區公交、城鄉客運線網布局和組織存在短板,支持公交優先政策落實不夠,缺乏智能化規范化的管理調度,公交站場、候車亭、港灣等布局亟待優化。公交和城鄉客運智能化水平不高,居民出行滿意度不高。阿蓬江水上旅游客運不發達,航線航點旅游挖掘不充分,地方特色不突出。現代物流發展滯后。物流支柱產業未形成,缺乏核心競爭力,物流業對全區經濟貢獻率不高,在武陵山區的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與秀山相比相對較弱。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快遞物流分撥中心、物流倉儲設施不足,區、鎮、村三級物流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尚不完善,配送體系不完善。應急物流體系亟待完善,多式聯運發展有待加強。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滯后,貨物和運輸方式不能高效匹配,物流成本偏高。

    “十四五”期,黔江交通必須搶抓戰略機遇,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加快推動交通高質量發展、注重提質增效、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第三節 發展預測

    “十四五”期,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區兩群”戰略深入實施,黔江區人口規模、空間分布以及出行需求將發生新的變化。未來一段時間,黔江仍將呈現城鎮化快速增長態勢,人口將進一步向城區集聚,客貨出行需求也將向城區集中。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性不確定性因素將導致客運量增長緩慢。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客運量和客運周轉量下降明顯,同比2019年分別下降22%和43%;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增幅較大,同比分別增長52%和22%。隨著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網絡逐漸完善,居民人均出行頻次將大幅提高,但考慮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性和不確定性因素,預計到2025年全區營運性客運總量將緩慢提升,客運量預計達到約1250萬人次,為2020年的1.4倍,客運年均增速為8.9%左右。

    客運出行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隨著渝湘高鐵重慶主城至黔江段建成通車,黔江區與周邊區域,特別是重慶主城的時空距離將進一步縮短,預計鐵路出行占比將達到15%;公路繼續發揮區域主導運輸方式,同時更多地服務城鎮化客流,占比將達到78%;黔江武陵山機場改擴建完成后,航空客運量占比約4%;水運作為輔助運輸方式,主要承擔區域旅游客運功能,預計占比約為3%。對外出行中,隨著同城化建設速度的加快,重慶主城、酉陽秀山等地仍是客流主要目的地。同時,隨著渝湘高鐵、黔江—吉首高鐵聯絡線、黔張常高鐵的建設,黔江與重慶主城、湖南張家界、常德等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客流將明顯增長。

    貨運仍將以公路為主,鐵路貨運量將明顯提升。隨著黔江區“一中心一樞紐三區三地”發展進程加快,加速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戰略發展,“十四五”黔江將加快構建服務渝東南的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貨運需求將穩步增長,根據全市預測結論,主城-黔江-秀山貨運量將達到16727萬噸/年,全市占比11.8%,鐵路貨運量將達到990萬噸/每年,全市占比48%,是全市鐵路貨運量最大的通道,預計到2025年全區貨運量達到約680萬噸,為2020年的1.6倍,貨運年均增速為12.2%左右。基于鐵路集疏運、高等級公路等網絡處于逐步完善,黔江貨運仍將以公路為主,但鐵路貨運量將明顯提升,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將以鐵路為主導,高速公路貨運重點輻射周邊毗鄰地區。貨運需求中,重慶主城、秀山、湖南懷化等地仍是對外貨運的主要方向,同時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的不斷建設,黔江至湖北恩施、利川、渝東北等地的貨運量將有所提升。

    表3 “十三五”期間黔江區客貨運量數據表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客運量(萬人)

    1044

    1098

    1218

    1139

    888

    增長率(%)


    5.17

    10.93

    -6.49

    -22.04

    客運周轉量(萬人公里)

    56546

    55194

    57620

    54087

    31037

    增長率(%)


    -2.39

    4.40

    -6.13

    -42.62

    貨運量(萬噸)

    412

    435

    487

    282

    429

    增長率(%)


    5.58

    11.95

    -42.09

    52.13

    貨運周轉量(萬噸公里)

    43857

    50011

    53462

    22723

    27615

    增長率(%)


    14.03

    6.90

    -57.50

    21.53

    表4??2025年黔江區客貨運量交通方式分布預測值

    年份

    名稱

    鐵路

    公路

    水運

    航空

    合計

    2020年

    客運量(萬人/年)

    116.7

    702

    29.42

    39.5

    887.62

    占比(%)

    13.1

    79.1

    3.3

    4.5

    100

    2025年

    客運量(萬人/年)

    187.5

    975

    37.5

    50

    1250

    占比(%)

    15

    78

    3

    4

    100

    2020年

    貨運量(萬噸/年)

    86

    343

    0

    0.035

    429.035

    占比(%)

    20.0

    79.9

    0.0

    0.0

    100.0

    2025年

    貨運量(萬噸/年)

    156.4

    516.8

    0

    6.8

    680

    占比(%)

    23

    76

    0

    1

    100

    第二章 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重慶市委五屆九次全會精神、黔江區委四屆五次會議精神,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緊抓住重慶推進交通強市建設重大戰略機遇,立足輻射武陵山區,融入國內國際物流大通道,全面提升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和樞紐節點功能,加快發展樞紐經濟,建設高品質的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助推全區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支撐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新范例。

    第二節 規劃原則

    先行引領、創新發展。堅持交通發展適度超前、創新驅動,發揮交通對黔江區空間結構優化、國土開發、區域協調、產業布局和對外開放的先行引領作用,通過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優化供給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黔江交通智能、生態、特色、高效發展。

    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通過交通高質量發展,高標準推進黔江交通融入全市、全國交通網,全面支撐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大力推動區域融合、城鄉融合,優化區域間、城鄉間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環境,促進區域和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集約利用資源,加強生態保護,防治交通污染,著重保護好武陵山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鑄牢武陵山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實現安全便捷與綠色美觀的統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強化合作、開放發展。通過建設交通大樞紐帶動黔江大開放,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鐵公水空聯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強與國內、成渝地區、武陵山區等周邊地區等更廣闊區域合作,充分凸顯黔江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核心效應,努力在渝東南和武陵山片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以人為本、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變交通發展方式、創新交通發展模式、突出黔江特色,樹立關愛弱勢群體、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交通發展意識,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圍繞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和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全面建成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全面開啟“交通強區”建設新征程,為全區人民高品質出行和貨物高效流通提供服務和保障。

    構建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廣泛的基礎網。到2025年,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建成通車,全區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73公里,黔江全面開啟高鐵時代。黔江過境高速與石黔高速全面建成通車,高速公路運營里程達到146公里,基本形成5大出口通道。武陵山機場開通航線達到20條以上,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00萬人次,貨郵年吞吐量達到1000噸,飛機起降達到10000架次,武陵山區重要航空門戶和旅游中轉港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國道二級以上占比達到90%以上、省道三級以上占比達到60%以上,全區干線網通行能力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比例達到75%以上,具備條件的鄉鎮100%通雙車道,農村公路網基本形成“鄉鄉雙車道、組組硬化路”,有力支撐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構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到2025年,實現公路安保工程占全區公路總里程50%以上,交通設施監控覆蓋率超過80%,交通運行監測覆蓋率達到80%,交通應急救援實現15分鐘到達、24小時搶通。貨物運輸費用占社會物流總費用比重降至12%左右,綠色出行比例和無障礙化率達到70%以上。

    表3 黔江區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目標體系

    分類

    重要指標

    單位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鐵路

    運營總里程

    公里

    148

    173

    264

    高鐵運營里程

    公里

    0

    25

    83

    公路

    高速公路

    公里

    125

    146

    258

    國道二級以上占比

    90

    90

    100

    省道三級以上占比

    38

    60

    100

    鄉鎮通三級以上公路比例

    29

    75

    100

    村民小組通暢率

    96.5

    100

    100

    公路安保工程占比

    32

    50

    100

    航空

    航線

    15

    20以上

    30以上

    旅客年吞吐能力

    萬人次

    49.8(2019)

    100

    300

    貨郵年吞吐量

    214

    1000

    5000

    水路

    通航里程

    公里

    100

    102

    150

    運輸服務

    公交線網密度

    km/km2

    2.3

    3.5

    4

    公交運力

    156

    216

    300

    出租車、網約車運力

    537

    700

    1000

    班線客運運力

    121

    150

    300

    農村客運運力

    284

    320

    500

    第二篇?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

    以國、市上位規劃體系為指導,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著力強化鐵路、高速公路和樞紐體系等交通大動脈建設。面向國際國內,強化與國際物流大通道無縫高效銜接;著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和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強化區域交通互聯互通一體化發展,努力在渝東南和武陵山片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

    第三章 高起點建設國際國內大通道

    第一節 構建黔江交通新格局

    《重慶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加快構建“4向3軸6廊”重慶綜合立體交通網對外運輸大通道、“1帶1圈2射4聯” 市域交通主骨架,加快形成“1+1+6+22”多層級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體系。

    黔江位于“4向”中的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3軸”中的重慶—粵港澳主軸、“6廊”中的廈蓉走廊;“2射”中的主城都市區—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4聯”中的達州—萬州—忠縣—石柱—彭水—黔江;“6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結合黔江在全市綜合立體交通網布局和自身區位優勢、交通發展需求,“十四五”黔江交通總體格局布局為“433”:打造4大樞紐。依托高鐵站、450萬噸貨運樞紐、武陵山機場和干線公路服務區,高標準建設渝東南綜合換乘交通樞紐、渝東南鐵路物流中心、渝東南航空物流中心和渝東南公路物流中心,為建設武陵山區綜合交通樞紐布好點位、打下基礎。聚焦3大方向。充分突出黔江承接全市東進、南下2個方向的連接、轉換作用,和北上發展需求,著力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中蒙俄3大國際物流大通道。布局3張網。對標《交通強國建設綱要》任務體系,構建由鐵路、高速公路、航空形成的“發達的快速網”,由國省干線公路、產業公路、旅游公路、城市干道、水運航道等形成的“完善的干線網”,由“四好農村路”形成的“廣泛的基礎網”。

    圖1 黔江在重慶4向3軸6廊對外通道布局中的位置

    圖2 黔江在重慶市域交通1帶1圈2射4聯布局中的位置

    第二節 加快完善鐵路網

    全面構建“4高6鐵”黔江鐵路網,面向“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打通國際物流運輸大通道;面向全國重要城市群,加快完善高鐵快速客運系統。

    加快邁進高鐵時代。規劃萬(州)黔(江)高鐵、黔張常高鐵,與渝湘高鐵在黔江區內形成“十”字型布局。萬(州)黔(江)高鐵打通北向高鐵通道,拉近“兩群”兩大區域中心城市時空距離,直接接入“八縱八橫”國家高鐵網第五橫沿江通道,聯動武陵山區域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輻射關中城市群和京津冀-東北亞國際物流通道;渝湘高鐵直接接入“八縱八橫”國家高鐵網第六橫滬昆通道;黔張常高鐵打通東西向形成重慶至長沙350km/h高鐵大通道,接入“八縱八橫”國家高鐵網第六橫滬昆通道、第七橫廈渝通道,構建成都、重慶至長沙最便捷的鐵路通道,無縫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太平洋國際運輸通道。“十四五”加快推進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建成通車,開工建設黔江至吉首高鐵聯絡線,力爭開工萬(州)黔(江)高鐵,積極推進黔張常高鐵研究論證。

    進一步完善普速鐵路網。規劃廣墊忠黔鐵路,帶動武陵山區域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黔江至恩施鐵路、黔江至遵義鐵路,帶動武陵山區域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的兩條鐵路與渝湘高鐵、渝懷鐵路、渝懷鐵路二線在黔江形成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交匯節點,形成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重要交通紐帶。“十四五”力爭廣墊忠黔鐵路實質性開工,加快推進黔江至恩施鐵路、黔江至遵義鐵路前期工作。

    表4 黔江區鐵路網規劃布局表

    布局形態

    布局線路

    規劃狀態

    布局內容或功能

    4高

    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

    在建

    西進主城

    黔江至吉首高鐵聯絡線

    擬建

    南連西部陸海新通道

    萬(州)黔(江)高鐵

    謀劃

    打通黔江至萬州至達州至蘭州高鐵大通道

    黔張常高鐵

    謀劃

    成都重慶至長沙至廣州高鐵大通道

    6鐵

    黔張常鐵路

    已建

    強化貨運功能,帶動武陵山區物流大發展

    廣墊忠黔鐵路

    擬建

    按照200km/h、客貨并行功能,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渝懷鐵路

    已建

    西進主城、南連西部陸海新通道

    渝懷鐵路二線

    已建

    西進主城、南連西部陸海新通道

    黔江至恩施鐵路

    擬建

    按照200km/h、客貨并行,接軌渝漢高鐵,融入長江經濟帶

    黔江至遵義鐵路

    擬建

    優化走向在秀山接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

    第三節 提升航空服務能力

    全力提升民航保障能力和樞紐功能,把武陵山機場打造為國際化的旅游支線機場,全面支撐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

    提升武陵山機場航空服務能級。加快完成黔江武陵山機場改擴建工程,開工建設機場跑道延長工程。以市場為導向,增加武陵山機場與國內主要機場的航線和航班頻次,在現有的通航城市基礎上,新增深圳、廈門等國內航線,通航城市達到20個以上。積極推進開通國際重要熱門旅游城市1-2條國際航線。到2025年,航線總數達20條以上,旅客、貨郵年吞吐量分別達到100萬人次、1000噸。聯動張家界荷花機場、銅仁鳳凰機場、武隆仙女山機場,建設支線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集群,積極打造區域旅游精品目的地機場。

    大力發展通用航空。根據黔江產業發展、旅游需求、應急需要,推進武陵山機場通用航空功能建設。適時開展空中巡查、防林護林等作業飛行,積極拓展應急救援、空中攝影、景點觀光等民生功能。探索開展通用航空短途運輸試點,改善偏遠地區居民出行條件。

    專欄1:“十四五”鐵路航空重點項目

    一、高鐵

    1.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在建)、黔江至吉首高鐵聯絡線(開工)。

    2.萬(州)黔(江)高鐵,力爭開工。

    3.黔張常高鐵23公里,爭取納入規劃。

    二、普鐵

    1.廣墊忠黔鐵路26公里,力爭開工。

    2.黔江至恩施鐵路、黔江至遵義鐵路,60公里,加快前期。

    三、航空

    1.武陵山機場改擴建,完工。

    2.武陵山機場跑道延長,力爭開工。

    第四章 新思路推進區域交通一體融合發展

    第一節 加快完善區域高速交通網

    布局形成“1環8射”高速公路網,著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全市“一區兩群”協同發展,全面暢通黔江至萬州、貴州、湖北等方向的快速通道,構建黔江對外快速交通體系,加快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通道建設。全面推進黔石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加快推進黔利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十四五”開工建設。加快推進黔務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爭“十四五”期間達到開工條件,與黔利高速公路銜接成通道接入國家高速公路網。加快推進黔江至永順高速公路方案研究工作,遠期謀劃黔江至涪陵高速公路,形成“廣安、黔江、涪陵、渝北、長壽、合川、墊江、忠縣”8個擬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城市全面聯網,形成一條旅游大通道。

    表5 黔江區高速公路網布局表

    布局線路

    規劃狀態

    形態

    渝湘高速

    建成

    2射線(1環線)

    黔江至恩施

    建成

    射線

    黔江至石柱

    建成

    射線

    黔江過境高速公路

    建成

    1環

    黔江至利川

    規劃

    射線,爭取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

    黔江至務川

    規劃

    黔江至永順

    規劃

    射線

    黔江至涪陵

    遠景謀劃

    射線

    積極謀劃區域旅游鐵路系統。對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1小時交通圈”發展目標,協調啟動黔江-烏江畫廊、大仙女山-黃水-酉水秀山旅游鐵路網和“黔江-豐都-涪陵-長壽-鄰水-廣安-達州-開州-萬州-黔江”軌道交通前期研究。依托渝湘高鐵、渝西高鐵、渝宜高鐵、萬(州)黔(江)高鐵等,打造“黔江—彭水—石柱—萬州—涪陵—武隆”等高鐵旅游環線。依托黔張常鐵路、張吉懷高鐵、滬昆高鐵等,規劃建設“彭水—黔江—張家界—吉首—鳳凰—懷化—銅仁—秀山—酉陽”等高(快)速鐵路旅游環線,為建設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提供高品質交通服務。

    第二節 構建無縫銜接的樞紐體系

    高標準構建由鐵路樞紐、航空樞紐、公路客貨運樞紐構成的布局合理、功能明確、一體互聯的“1樞紐3中心”樞紐體系,打造區域性綜合客貨運樞紐。

    圍繞黔江高鐵站建設,重點打造渝東南綜合換乘交通樞紐,布局一級長途汽車站、公交換乘樞紐和旅客集散中心。依托450萬噸鐵路貨場,打造渝東南鐵路物流中心。依托武陵山機場,打造渝東南航空物流中心。依托物流分撥中心,打造渝東南公路物流中心。

    專欄2:“十四五”高速公路、旅游鐵路、樞紐重點項目

    一、高速公路

    1.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

    2.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力爭開工。

    3.黔江至務川高速公路,達到開工條件。

    4.黔江至永順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5.黔江至涪陵高速公路,前期研究。

    二、旅游鐵路

    1.黔江—彭水—石柱—萬州—涪陵—武隆高鐵旅游環線,前期研究。

    2.彭水—黔江—張家界—吉首—鳳凰—懷化—銅仁—秀山—酉陽等高(快)速鐵路旅游環線,前期研究。

    3.黔江-烏江畫廊、大仙女山-黃水-酉水秀山旅游鐵路網,前期研究。

    4.黔江-豐都-涪陵-長壽-鄰水-廣安-達州-開州-萬州-黔江軌道交通,前期研究。

    三、交通樞紐

    1.渝東南綜合換乘交通樞紐。

    2.渝東南鐵路物流中心。

    3.渝東南航空物流中心。

    4.渝東南公路物流中心。

    第三篇推動高品質服務 加快建設人民滿意交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標黔江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緊扣黔江加快建設“一中心一樞紐三區三地”,加快推動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支撐,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全面推動交旅融合發展,不斷滿足全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章 高標準打造域內路網體系

    第一節 完善和提升干線公路網

    優化布局形成“1環6射多聯線”域內干線公路網,全面提升干線公路等級,著力打通干線公路對于重要旅游景區、工業園區的連接通道,全方位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和城鄉居民出行。

    優化國省道公路網布局。推進G319和G353黔江共線段分設,力爭提升省道S304為國道,黔江境內形成國道大環線,串聯舟白-城東-城西-沙壩-三塘-白土-金溪-水田-正陽-舟白。力爭城區至黎水、城區至彭水、城區至三塘、城區至鵝池、城區至酉陽、城區至鄰鄂鎮形成6條國道射線。省道布局形成多條射線公路,北向布局射線S203舟白—中塘—小南海—杉嶺,南向布局射線S525蓬東-五里-馬喇-金洞-阿蓬江。

    高標準建設干線公路網。加快推進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實現鄉鎮通三級公路占比達到75%以上,全區交通擁堵路段和瓶頸路段基本消除,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加快建設金溪至白土至沙壩旅游快速通道,以及武陵仙山、馮家經濯水古鎮至阿蓬江至神龜峽、濯水經太極、望嶺、白土、三塘到新華、阿蓬江右岸通道等旅游景區大通道,基本實現4A級及以上景區通三級公路、3A級及以下景區通雙車道公路。加快建設百花園至青杠、正蓬大道等工業園區集疏運快速路,優化正蓬大道城區路段與正陽城市道路等無縫接駁。

    第二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交通先行

    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精神,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快建成布局合理、連接城鄉、安全暢通、服務優質、綠色經濟的農村公路網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全力推進鄉村主干道建設。堅持以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為統領,強化交通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支撐,新改建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300公里,串聯農業生產示范基地、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園區及鄉村旅游景點等鄉村主要經濟節點,強化產業園區對外交通聯系,有力支撐鄉村旅游發展。穩步實施鄉鎮通三級公路工程,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占比達到75%以上。

    全面推進農村公路提質增效。推進縣道公路提檔升級,大力推進農村公路提質增效,實施通暢工程、窄路面拓寬工程共700公里,全區村民小組通暢率在“十四五”頭兩年達到100%。推進農村公路建設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加快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不斷解決邊遠村組的交通出行需求。

    專欄3:“十四五”地方公路重點項目

    一、干線公路

    1.集疏運公路:百花園至青杠、正蓬大道。

    2.旅游公路:金溪至白土至沙壩旅游快速通道,武陵仙山旅游公路、馮家經濯水古鎮至阿蓬江至神龜峽旅游公路、濯水經太極、望嶺、白土、三塘到新華、阿蓬江右岸旅游公路等。

    3.國省道改造:157.1公里(“十四五”實施)、461.7公里(儲備)。

    二、鄉村公路

    1.鄉村主干道:300公里(“十四五”實施)、300公里(儲備)。

    2.農村公路提質增效:700公里(“十四五”實施)、700公里(儲備)。

    第六章 打造便捷舒適的客運服務體系

    第一節 構建高品質城際客運體系

    以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高品質出行為重點,不斷擴大城際客運服務,面向萬州、達州、廣安3地加密開通長途班線客運線路,強化與成渝雙城經濟圈重要城市聯系。開通黔江至周邊地區城際公交線路,有序實現公交優惠乘坐政策的銜接。加快推進800公里以上超長客運線路退市,鼓勵中短途客運班線定制化發展,加強與高鐵、航空等方式的銜接,滿足人民群眾“門到門”、“點到點”出行需求。大力推動旅客聯乘運輸,增設聯運旅客換乘通道,實現“安檢互信”。建立“出行即服務”公共出行服務平臺,實現“一站購票”“一票出行”,提升旅客出行體驗。

    第二節 全面優化城鄉客運體系

    在城市,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積極爭取創建公交都市,構建多層次高品質現代化的城市公交體系。在鄉村,創新發展農村客運,優化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促進農村客運健康發展。

    優化調整城區公交線網。調整城區公交線網15條、合并或取消7條、新增27條,形成“28干線、21支線”城區公交線網,線路總里程達到521公里。結合黔江區城市道路網規劃,推進新華大道、武陵大道、桐坪路—園區路—黔州大道—東外環路3條公交專用道建設,形成“一橫一縱一環”3條公交專用道,全長29公里,穩步推進黔江城市現代有軌電車建設。

    合理投放公交運力。規劃城區公交車輛運力配置規模達到290輛(其中干線公交線路車輛199輛,支線公交線路車輛91輛),出租車網約車運力達到700輛左右。大力發展新能源公交,推進15公里及以下里程線路全部更新為新能源車輛,20公里及以下里程線路根據線路運行條件配置新能源公交車輛。

    完善公交站場布局。規劃建設黔江機場、火車站、正陽大道、百花園客運站、汽車東站、黔江南站6個公交樞紐站,規劃建設舟白、窯坪、向陽路、鯉魚池等區域17個公交首末站,規劃建設南溝、舟白、馮家、正陽4個停車保養場。

    創新發展城鄉客運。試點推進重要鄉鎮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進一步提高農村客運通達廣度和深度,推廣安全、實用、經濟型鄉村營運客車,合理增加農客線路和車輛。按4級標準完善石會、黃溪、小南海、阿蓬江、馬喇、濯水、石家、鄰鄂客運站設施,完善村級招呼站建設,進一步方便群眾出行。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推行預約響應式農村客運模式,探索推動農客帶貨機制,解決農村地區運力供需不平衡問題。

    第三節 構建宜行宜游交旅融合體系

    整合黔江交通運輸與旅游資源,打造具有黔江民族特色、突出生態優勢的旅游交通精品,構建舒適宜游的交旅融合體系,努力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打造阿蓬江水上旅游交通體系。規劃建設兩河口旅游港區、濯水旅游港區和神龜峽旅游碼頭,沿江布局20個旅游渡口,豐富和完善旅游碼頭、渡運設施設備,突出黔江生態民族地方特色。實施阿蓬江旅游航道整治123公里,與烏江航道形成綠色美麗的旅游航道網。優化布局水上旅游航線航點,聯動武陵山區烏江、阿蓬江、酉水河等航道,開行跨區域水上旅游航線,推動阿蓬江+烏江+酉水河“2江1河”旅游水上客運融合發展,圍繞沿江景點,豐富完善水陸連接和換乘設施,打造區域水上精品旅游循環航線。推行水路客運聯網售票,以及旅客實名制登船,更加便捷安全地服務群眾出游。

    構建城景聯動旅游交通體系。依托“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示范區”建設,以歷史遺產傳承、生態自然休閑、特色文化呈現為抓手,打造旅游綠道示范道路,同步建設兩級服務站體系:一級是綠道管理和服務中心,二級是綠道系統上的服務節點。完善高速公路、國省干線服務區旅游服務功能,因地制宜推進露營基地、自駕車房車營地、觀景平臺、休憩平臺等設施建設。推進三塘蓋等重要景區“景區直通車”特色工程。積極開展通用航空旅游試點,推進開發低空旅游線路,鼓勵開發空中游覽、航空體驗、航空運動等航空旅游產品。

    專欄4:“十四五”客運服務重點任務

    一、城際客運

    1.加密和開通黔江至萬州、達州、廣安班線客運。

    2.加密黔江至周邊城際公交線。

    3.推進800公里以上超長客運線路退市。

    4.推動旅客聯乘運輸。

    二、城市公交

    1.構建“28干線、21支線”城區公交線網,公交運力達到290輛。

    2.建設新華大道、武陵大道、桐坪路—園區路—黔州大道—東外環路3條公交專用道。

    3.建設黔江機場、火車站、正陽大道、百花園客運站、汽車東站、黔江南站6個公交樞紐站,舟白、窯坪、向陽路、鯉魚池等區域17個公交首末站,南溝、舟白、馮家、正陽4個停車保養場。

    三、城鄉客運

    1.推進重要鄉鎮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

    2.按4級標準完善8個鄉鎮客運站,完善村級招呼站。

    四、交旅融合

    1.阿蓬江水上旅游交通體系:兩河口旅游港區、濯水旅游港區、神龜峽旅游碼頭,沿江布局20個旅游渡口,推行水路客運聯網售票。

    2.實施阿蓬江旅游航道整治20公里(““十四五”實施),謀劃儲備103公里。

    3.三塘蓋等重要景區“景區直通車”特色工程。

    4.通用航空旅游試點。

    5.完善高速公路、國省干線服務區旅游服務功能。

    6.打造旅游綠道示范路。

    五、客運樞紐

    1.渝東南綜合換乘交通樞紐。

    第四篇推動高水平開放 實現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牢牢把握“動能變革”大趨勢,更加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開放發展、智能發展、綠色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交通運輸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第七章 打造經濟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第一節 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推進渝東南空鐵聯運物流中心建設,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絡,全面構建“4+24+N”物流樞紐體系,打造渝東南物流樞紐,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物流樞紐建設。

    加快建設渝東南物流樞紐。加快推進渝東南航空物流中心、鐵路物流中心、公路物流中心、正陽現代物流園區等四大物流基地建設,完善集疏運通道建設,積極推進渝東南空鐵聯運物流中心建設,打造渝東南空鐵聯運示范區。大力引進國家級知名物流企業來黔江設立區域性物流集散、分撥中心,培育發展一批經營規模大、技術水平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物流龍頭企業。

    加快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絡。加快建設青杠化工物流園、馮家物流園區、城市生活物流中心、北部片區配送中心、南部片區配送中心、渝東南區域分撥中心,形成物流分撥中心、專業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網點三級網絡為主的城市配送體系。推進24個鄉鎮物流站點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城鄉雙向暢通的物流配送網絡,形成次級物流節點。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立N個農村物流網點,拓展延伸農村末端物流配送網絡。

    第二節 推進黔江物流現代化發展

    積極發展智慧物流、綠色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完善現代化的物流樞紐配套服務,建設通達順暢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

    推進智慧物流建設。推動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進城鄉配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推動建立科學有序的物流分撥調配系統和互聯互通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完善智能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園區、倉儲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點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機械化、智能化立體倉庫建設,推廣應用智能化物流裝備,鼓勵RFID等技術在醫藥、冷鏈、口岸通關等領域集成應用,提升倉儲、運輸、配送、分撥、分揀、包裝等作業效率。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功能,積極建設智慧口岸。支持建設社會物流平臺,發展車貨匹配、運力優化、倉儲交易、供應鏈等一體化、智能化綜合物流服務。

    積極發展綠色物流。優化調整物流運輸結構,加快推進大宗貨物多式聯運發展。優化物流運輸組織,大力發展甩掛運輸、共同配送、統一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模式。鼓勵應用新能源運輸配送車輛,推廣應用LNG、CNG等清潔能源運輸裝備和裝卸設施。推動物流企業建立綠色節能低碳運營管理流程和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設備。推進LED、太陽能等節能技術在航空口岸、鐵路口岸、物流園區中的使用,促進節能減排。

    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精細化第三方物流,完善現代倉儲、庫存管理、物流分撥、報關代理等物流樞紐配套服務,構建集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等于一體的物流業產業鏈、價值鏈,完善物流市場監管、稅務、銀行、保險等商務配套服務。推動倉配一體化和共同配送,完善鄉鎮物流配送停靠、裝卸、存儲等作業設施,優化配送車輛通行管理。著力提升供應鏈單元化水平,形成以采購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和逆向物流四個環節組成的標準化智慧化供應鏈物流系統。

    專欄5:“十四五”現代物流重點任務

    一、物流樞紐

    1.渝東南航空物流中心:加快發展航空物流,開發監管配送、保稅倉儲、物流加工,郵政快件分撥、卡車航班等綜合業務,打造區域性貨物集散和分撥中心。

    2.渝東南鐵路物流中心:建設450萬噸鐵路貨場,布局建設海關監管作業場所、進出口商品分撿中心、貨物貨場等。

    3.渝東南公路物流中心:建設物流園區二級貨運站、三級貨運站,對

    22個鄉鎮客運鎮實施改造,完善貨運功能。

    4.正陽現代物流園區:加快發展冷鏈物流、電商物流、應急物流等特色物流業,大力發展社會化、專業化物流,打造智慧物流園區和區域性綜合物流樞紐。

    二、城鄉物流

    1.青杠化工物流園:新建一個二級公路貨運站和一個三級鐵路貨運站。

    2.馮家物流園區:新建馮家三級公路貨運站。

    3.城市共同配送:城市生活物流中心、北部片區配送中心、南部片區配送中心、渝東南區域分撥中心。

    4.鄉村物流設施:完善鄉鎮物流配送停靠、裝卸、存儲等作業設施,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

    第八章 推動交通運輸開放、智能、綠色、安全發展

    第一節 搭建創新開放的交通發展平臺

    積極推進構建優良的開放和通關環境,深入推進鐵路民航口岸建設前期工作,在既有的規劃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細化實施方案。創新推進“借道水運”體系建設,重點協調萬州新田、忠縣新生2大港區與黔江的無縫銜接,積極啟動黔江“無水港”建設前期研究工作。積極爭取自動駕駛等高新領域技術在黔江圍繞旅游開展場景化模擬試點。積極推動交通部門、行業、企業與高校的政產學研合作。聯合四川廣安和合川、渝北、長壽、涪陵、墊江、忠縣等地,建立交通一體化協同推進機制,統籌協調形成跨區域項目共同對上爭取、統一規劃建設、同步投入使用的協同發展模式。

    第二節 全面推進黔江交通大數據智能化發展

    抓住5G時代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在全區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進程中,完成黔江智慧交通頂層設計,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智能化發展水平,打造黔江交通品牌形象,促進黔江“智慧城市”的新一輪建設。

    建設武陵山綜合交通大數據平臺。全面推進黔江區綜合交通大數據管理與服務平臺(信息中心)建設,實現交通運行監測、信息發布、決策支持和應急指揮一體化。建設智慧政務、智慧生產、智慧服務3大智慧交通服務體系,為政府政務管理、企業生產組織、公眾運輸服務方面提供智能化的服務支撐,全面研究并推進先進的出行服務平臺(MAAS)在黔江的運用。

    完善智慧交通感知網絡。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運載裝備、旅客和貨物動靜態信息采集能力,構建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綜合交通運行監測網絡。完善普通公路國省干線運行監測設備和安全預警設備,完善阿蓬江航道重點航段水位自動測報站點、視頻監測、航標遙測遙控的覆蓋率。補充完善綜合客運樞紐、火車站、公路長途客運站、城市公交、重點公交場站的智能檢測設備。

    推進黔江交通“一張圖”建設工程。完善公路基礎數據、港口航道基礎數據、道路運輸和城市公交基礎數據以及鐵路線路、火車站、機場、郵政快遞轉運中心和轉運線路的空間數據和基礎屬性數據,構建黔江交通“一張圖”,實現交通局、直屬事業單位、運輸企業的共同使用、共同維護。

    打造智慧生產體系。完善交通運營管理與指揮調度系統, 完善基礎業務管理系統,完善和升級長途客運、城市公交、出租車、網約車等營運車輛運行動態監控預警系統,建設不停車檢測系統,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道路貨物甩掛運輸運營調度與運行分析系統。

    打造智慧出行體系。建設黔江交通出行網,打造“黔江掌上交通”APP,接入96096、12328服務熱線等平臺。建設智慧公交體系,搭建公共交通數據資源中心,建設公交運行監測體系,推進車載移動支付,建設公交電子站牌等。建設智慧交旅系統,為行業監管部門提供旅游景區交通情況,為旅游者提供交通信息、交通誘導等功能。完善城市智能停車系統,進一步緩解老城區、重要區域停車難問題。

    第三節 推進黔江交通綠色發展

    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鑄牢武陵山重要生態屏障,持續加強交通節能低碳和環境污染防治、綠色生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有力助推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深化交通節能低碳和污染防治。大力推廣新能源運輸裝備,強化交通流域路域污染治理,構建綠色出行體系,強化碳減排工作,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心城區更新新能源公交車約60輛,建設充電基礎設施100處。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淘汰更新。加快淘汰老舊運輸船舶、非標準化船舶。推進船舶污染物貯存或處理設施改造,推進船舶污染物接收與處置船岸有效銜接,努力實現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面實施車輛排放檢驗與維護(I/M)制度,嚴格規范維修作業廢氣、廢液、固廢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在黔江建設大型鈑噴中心全市示范點。

    強化交通碳減排工作。大力開展黔江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大氣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機制研究,推動營運車船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率下降4%。探索建立差異化收費、碳積分政策,鼓勵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核查等市場機制在黔江交通行業的應用。

    建設生態綠色交通設施。落實國土綠化行動,以國省縣道為依托,持續開展綠化整治行動,推動建設“美麗公路”,打造渝東南綠色公路景觀走廊,建設武陵山美麗綠色交通廊道,實施國省縣道公路綠化工程929公里。推動高速公路綠色服務區升級改造,高標準打造高速公路服務區示范工程。

    持續推進交通生態修復。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新建交通基礎設施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準入規定。針對早期建設不能滿足生態保護要求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無害化穿(跨)越生態脆弱區、敏感區。完善生態環境敏感路段跨河橋梁排水設施。建設阿蓬江魚類洄游通道、魚類增殖放流站。

    第四節 鑄牢黔江交通安全防線

    緊守“紅線”,鑄牢交通安全防控體系;心系“人民”,提升生命安全防護與救援能力,著力打造保障有力、人民安心的交通安全應急保障體系。

    加強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黔江區交通安全監督管理機構,加強統一規范的安全體系建設和安全保障信息化工作,推進安全保障系統由系統內部到面向全局的、綜合的聯網控制系統發展。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權責清單和工作責任規范,明確交通主管部門、事務中心、執法機構安全職責,嚴格落實“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依法履行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職責。嚴格企業主體責任,確保企業實現安全責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訓、安全管理、應急救援“五到位”,強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和雙重防控建設。積極推進企業安全生產信用建設,將安全生產信用評定結果作為差異化管理的重要依據,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

    強化風險研判管控。完善安全生產風險研判機制、決策評估機制、防控協同機制和防控責任機制,建立安全生產系統風險管理、區域風險管理機制,深化安全風險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企業風險辨識評估,建立健全安全風險“一圖一表一庫”,制定落實針對性管控措施,全面構建預防控制體系。建立重大風險清單管理模式,實施重大風險全過程動態科學管控。

    加快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按照國防交通有關規定,推進黔江交通戰備倉庫建設,在重點區域和鄉鎮規劃布局公路應急救援中心,打造武陵山區域性交通應急救援基地。按照國家處置交通運營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有關要求,制定黔江區交通運輸行業應急預案體系框架,完善各個領域不同層次的應急預案,建立完備的應急預案體系。

    加快推進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規劃實施公路安保工程1400公里。實施危橋S203線濯水大橋、S203線五里峽大橋、S524線黑溪溝橋、C503互助1號橋、X090馬斯口4號橋、G353縣壩小橋加固改造以及舊危橋改造34座,實施橋梁欄桿升級改造12座。實施石筍隧道、G319線新灘隧道、X437線兩河口隧道等7座隧道加固改造及提質升級增效。實施寨子大橋、細水大橋、舟白渡中橋、曹家河橋、分水坨田橋5座渡改橋工程。適時推進6364公里公路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實施公路病害及邊坡處置20處。

    構建完善的交通安全保障設施。完善交通安全保護設施、標示標牌、交通警告標志等建設,減少反恐防暴等方面安全隱患。推進公交站點、公交港灣警示提示標志等設施修補完善工作。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病害監控、防災預警、安全運營監控、車船運行監控。

    專欄6:“十四五”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

    一、開放平臺

    1.鐵路、民航口岸,力爭開工。

    2.黔江“無水港”,前期研究。

    3.政產學研合作平臺、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協同平臺。

    二、智慧交通

    1.武陵山綜合交通大數據平臺(黔江交通信息中心),力爭建成。

    2.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運載裝備、旅客和貨物動靜態信息采集和監測設備。

    3.建設智慧公交、智慧交旅等系統,建設 “黔江掌上交通”APP、城市智能停車等。

    三、綠色交通

    1.新能源公交車60輛,充電基礎設施100處。

    2.建設大型鈑噴中心全市示范點。

    3.開展黔江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大氣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協同治理機制研究。

    4.實施國省縣道公路綠化工程929公里。

    四、交通安全

    1.建立健全黔江區交通安全監督管理機構,明確安全職責。

    2.完善安全生產風險研判機制、決策評估機制、防控協同機制和防控責任機制。

    3.依托黔江交通戰備倉庫建設,打造武陵山區域性交通應急救援基地。

    4.實施安保工程1400公里(“十四五”實施)、2400公里(儲備)。

    第五篇扎實推進落實 健全交通運輸發展保障機制

    統籌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突出新機制、新手段,著力提高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強化規劃實施保障體系,全力推動規劃有效實施。

    第九章 打造現代化的黔江交通治理體系

    第一節 完善黔江交通運輸法治體系

    堅持法治引領,健全綜合交通政策與法規體系,指導督促黔江交通系統完成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任務,加強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運用,提升行業依法治理能力。

    健全綜合交通法規體系。根據交通運輸部和市級有關部門出臺的交通法規、標準規范體系,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出臺有關條例、規章和標準,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運輸法規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推進適應黔江交通發展和行業規范管理需要的黔江交通立法工作。創新對新業態的治理模式和手段,結合“放管服”改革要求,探索包容性監管體系,推動形成系統完備、相互銜接的黔江綜合交通法規體系。

    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根據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全面厘清與行政執法權相對應的責任事項,明確責任主體、問責依據、追責情形和免責事由,健全問責機制。適時增加執法隊伍編制數量,加強執法隊伍素質能力培訓,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素質過硬、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廉潔高效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積極推進基層執法隊伍“四基四化”建設,逐步更新適用型執法車輛,配齊“三項制度”必需的執法裝備,加快“智慧執法體系”建設,推行“互聯網+統一指揮+綜合執法”,制定部門聯勤聯動工作機制。

    深化交通運輸法治政府部門建設。認真落實中央法治政府建設決策部署和部、市、區工作安排,嚴格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持續深化“全面依法治交”。堅持依法行政,完善重大行政決策制度,優化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完善決策后評估制度。健全行政權力制約、監督、評價機制,認真落實接受人大代表質詢、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制度機制,切實加強行政復議、行政調解和行政應訴工作。加強合法性和公平競爭審核工作。落實普法責任制,做好黔江交通行業普法工作,提高運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加強和改進行業治理的能力。

    第二節 構建現代化交通運輸管理體系

    持續推進交通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重點推動交通投融資機制改革、公交體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強化行業人才保障,持續提升交通運輸人才隊伍素質。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落實交通運輸領域區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建立與交通強區目標任務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全面推進公交體制改革,研究制定公共交通用地綜合開發利用配套政策,完善財政補貼機制、公交考核指標體系等。

    深化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應用PPP、BOT等多種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資黔江交通,形成權責清晰、主體多元的交通投融資格局。加大公路沿線綜合開發力度,探索將交通設施建設與土地開發、旅游資源開發、臨空經濟開發等有機結合,積極推進TOT模式,利用資源開發收益反哺交通建設。借鑒重慶東站站城一體化試點工程,積極推進黔江綜合客運樞紐TOD建設。積極研究開展基礎設施REITs試點工作,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籌集資金,發揮杠桿效益。探索“經營性公路+公益性交通項目”打捆招商,鼓勵將收益較好的高速公路與普通國道搭配,緩解交通建設資金壓力。積極開展新型交通投融資模式研究,拓展交通建設資金來源,形成多元籌資、風險可控的資金保障和運行管理機制。

    深化交通運輸“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取消下放行政許可事項,深化交通運輸領域“證照分離”改革,配合動態調整交通領域三級行政權力清單,加強和規范“互聯網+監管”等事中事后監管,推動交通運輸市場監管領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常態化、制度化,完善新業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推動交通行業行政許可整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助力“互聯網+政務服務”和行業審批“一網通辦”和“跨區通辦”。

    加強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結合重慶市創建“信用交通市”,推進“信用黔江交通”建設,強化信用數據采集,加強從業人員、從業單位的信用數據分析,推動信用信息在行政審批、招投標、行政檢查等業務的深度應用。依法依規加強對黔江交通運輸失信行為懲戒和守信行為激勵。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

    強化高素質交通運輸人才保障。深入實施“人才強交”戰略,以高層次人才及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為重點,加強優秀拔尖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與培養。加強黔江交通運輸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健全校企合作。完善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選拔任用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努力打造高素質的黔江交通干部隊伍。

    第三節 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養護管理水平

    堅持“建管養并重”理念,以維持基礎設施良好技術狀況為目標,提高養護效能,積極開展養護管理專項行動,優化養護管理體制機制,系統推進養護管理高質量發展。

    全力提高公路養護成效。加強日常養護實施力度,鼓勵采用自動化和信息化方式進行養護巡查,及時發現、處理、修復公路設施病害。加大預防性養護實施、投資力度,實現養護理念由被動防治向主動預防轉變,推動全區路況水平提質升級,次差路段總里程逐年減少,實現普通國道、省道總體技術狀況均達到85。實施全區583公里國、省、縣道公路常態化預防性養護,對全區5781公里農村公路實現100%列養,適時推進750公里國省縣道小修保養,推進G319和S203國省干線示范公路創建工程,新建金溪、廟埡、黑溪、五里、黃溪5個養護站房,完善綜合服務功能。

    完善養護管理體系。全面落實農村公路縣、鄉、村三級“路長制”工作,健全政府主導、行業主管、鎮村協同的工作機制。推動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進一步壓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責任。構建以路況水平、大中修里程、養護資金、管養難度、機構能力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公路管理養護績效評價機制。強化養護工程監管,研究制定日常養護管理細則及養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辦法,明確養護作業標準和質量標準。

    提升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能力水平。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根據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項指導目錄》,全面厘清與行政執法權相對應的責任事項,明確責任主體、問責依據、追責情形和免責事由,健全問責機制。適時增加執法隊伍編制數量,加強執法隊伍素質能力培訓,提高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素質過硬、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廉潔高效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積極推進基層執法隊伍“四基四化”建設,逐步更新適用型執法車輛,配齊“三項制度”必需的執法裝備,加快“智慧執法體系”建設,推行“互聯網+統一指揮+綜合執法”,制定部門聯勤聯動工作機制。

    專欄8:“十四五”養護與執法重點任務

    一、公路管養

    1. G319和S203國省干線示范公路創建工程

    2.預防性養護工程583公里、國省縣道小修保養750公里(儲備)

    3.新建金溪、廟埡、黑溪、五里、黃溪5個養護站房

    4.創新農村公路養護模式,推進市場化養護

    二、綜合執法

    1.深化執法改革

    2.打造現代化執法隊伍、更新執法車輛和設備

    3.建設“智慧執法”體系

    第十章 重大項目推進措施

    第一節 上位規劃解讀

    《重慶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年)》、《重慶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及相應的市級交通專項規劃,為黔江區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提供政策指引和發展思路,黔江交通應充分對接上位規劃,爭取政策支持,確保重大項目落地。

    大樞紐方面。重慶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建設6個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黔江、秀山。提出強化黔江渝東南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大通道方面。重慶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暢通至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主軸,加快推動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渝湘高鐵黔江至吉首段建設。

    區域交通方面。重慶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強化“兩群”間互聯互通,加快推進廣墊忠黔鐵路前期工作,推動“兩群”鐵路聯通;提出積極謀劃萬州至黔江高鐵,強化“兩群”中心城市間快速直連;提出積極推進恩黔遵昭鐵路前期工作,通過銜接安張鐵路,進一步強化黔江與巫溪、巫山、城口等三峽庫區城市的鐵路聯系;將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納入“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庫。

    交旅融合方面。重慶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渝東南文旅特色交通基礎設施。緊扣渝東南城鎮群建設具有山地特色和獨特魅力的國家級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目標,加快推動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支撐構建“一心、一堡、四節點”城鎮化格局,全力推動區域交通互聯互通。全面推進國省道提檔升級,形成多向聯通的旅游交通循環網。拓展航空服務覆蓋范圍,開展黔江武陵山機場總規修編工作,適時啟動跑道延長工程,加快通用機場前期研究。

    第二節 資金籌措

    黔江區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資金需求總體約183億元。其中,鐵路72億元,高速公路16.9億元,武陵山機場跑道延長工程5億元,干線公路改造25.4億元,農村公路建設19.8億元,養護工程17.2億元,樞紐建設22.7億元,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綠色交通、軌道交通、水運工程等大約4億元。“十四五”建設資金需求大,必須創新投融資模式,突破瓶頸,推動交通建設可持續發展。資金籌措模式:黔江至利川高速公路PPP項目資本金地方部分和營運期虧損補貼的籌集重點推行債券資金和地方旅游、土地資源配套。機場跑道延長線將臨空經濟區域開放和債券資金作為地方資本金引入PPP模式建設。客貨樞紐建設參考重慶東站站城一體化發展TOD模式經驗。非收費公路嘗試推行TOT+BOT模式,利用存量項目、旅游資源等經營權吸引社會資本。智慧交通等推進政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引進高校和知名高新技術企業共同建設,推進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運營。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到黔江交通發展全過程。充分發揮黔江區各級黨組織在推進交通規劃建設發展中的領導作用,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全面調動各級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現規劃目標任務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黔江綜合交通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成立由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區級有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建立分工協作機制,加強發展改革、交通、城鄉建設、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水利、旅游、農業等部門的協調,定期調度協調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匯報銜接力度,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市級規劃,主動爭取國家、市級、區級層面更多地給予黔江交通建設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等同步對接,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需求。統籌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的關系,研究生態紅線內開展交通基礎設施活動的相關政策。

    大力拓展投融資渠道。積極爭取中央車購稅、燃油稅轉移支付等資金支持黔江地方公路建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交通建設,支持采用“運營期補貼”的PPP模式推進高速公路建設。探索非收費公路帶動項目沿線土地增值,提取適當比例的土地等綜合開發收益反哺交通建設。

    強化項目及資金監管。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實施項目及資金精準化管理。通過信息平臺建立全區“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項目規劃庫和儲備庫,形成“五年儲備、三年滾動、年度實施”的項目滾動儲備機制。在確保“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前提下,按照項目成熟條件,動態調整規劃庫和儲備庫項目,提升規劃的可操作性。同時,加大項目資金監管力度,完善資金管理程序,禁止挪用、套取項目建設資金,確保項目資金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部門解讀 視頻解讀 文件下載
    久久国产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riav| 久久精品国产自在一线|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99RE6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精品999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美妙|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2|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一本之道av不卡精品|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日韩av无码| 日韩精品射精管理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xxxxbbbb国产精品|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