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六五環境日暨“美麗黔江建設”新聞發布會召開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黔江
6月4日,由黔江區人民政府新聞辦主辦、黔江區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的2024年黔江區六五環境日暨“美麗黔江建設”新聞發布活動在黔江區規劃展覽館舉行。發布會上,黔江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對“美麗黔江建設”有關情況和有效舉措作了介紹。隨后區生態環境局、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區農業農村委、區城管局新聞發言人,圍繞“美麗黔江建設”相關問題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發布會現場
問:我是新華網記者,請問在“美麗黔江建設”過程中,政府圍繞城市綠化和垃圾分類做了哪些具體工作?
答:在城市綠化和垃圾分類方面,城管局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聚力城市美化綠化,城市顏值實現新突破。近年來,黔江區共新增建成區綠地面積51.65萬平方米;推進城市品質提質工程,實施河濱西路西段、河濱南路西段、武陵水岸綠地提質工程,共完成綠地提質民生實事項目14.69萬平方米;開展21個坡坎崖綠化美化工程,完成立體綠化面積23630平方米;實施河濱路、武陵大道、迎賓花園等5處山城花境建設。截至目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0.04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1.83%。
二是聚力垃圾分類處理,市容環境發生新變化。圍繞鄉村振興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完善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創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138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全面推行垃圾革命,督促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和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正常運行,黔江區餐廚垃圾處理廠現日收運處理餐廚垃圾約57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現年處理生活垃圾總量為12萬噸,年發電量為5500萬KWh,生活垃圾焚燒占比達到100%。聚焦垃圾分類治理激勵機制,健全分類設施體系,加強源頭減量,強化宣傳教育,提升分類質效,今年4月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1.18%。
問:我是武陵都市報記者,請問在“美麗黔江建設”過程中,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確保空氣和水環境達標?
答:在“治氣”上,區生態環境局將以細顆粒物控制為主線,強化源頭管控、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協同治理。強化水泥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全流程深度治理,開展低效失效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排查整治。加強餐飲油煙監督管理,建立聯合監管機制。嚴查冒黑煙車、超標車上路行駛,扎實推進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實現非道路移動機械環保編碼全覆蓋。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加大油煙及惡臭擾民問題解決力度。引導企業在夏秋季高溫時段和冬季污染治理攻堅時段,削峰減排、優化生產時間。在“治水”上,我們將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全面推進阿蓬江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工作。深化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推動完善城鎮生活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推進農村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進一步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進一步強化與湖北省咸豐縣、利川市和酉陽縣、彭水縣的流域污染聯防聯治。強化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積極創建農村黑臭水體清零區縣。
問:主持人好,我是黔江電視臺記者,請問在“美麗黔江建設”過程中,農村的糞污是如何處置的?
答:目前我區主要采取漚肥、(覆膜)堆肥、貯存發酵、厭氧發酵四種技術對糞污進行資源化利用。
其中漚肥是將畜禽糞污、秸稈等有機廢棄物混合好后,用手攥緊有水從指縫滲出,拋落在地上時,自然裂成大塊,堆成條垛式,表面鋪設一層秸稈、腐熟料、塑料膜或土壤等遮蓋物,堆漚時間一般不少于90天。
堆肥是將物料堆制成長條形堆垛,通過人工翻堆、專用翻堆機或翻斗車進行機械供氧的好氧發酵過程,也可以在堆體表面覆蓋一層專用分子膜,使其形成一個密閉環境,減少污染氣體排放,并在堆體底部通過曝氣管道供給氧氣,促進物料快速腐熟。
漚肥與堆肥的區別在于使用材料、堆漚條件和方法。
貯存發酵是將畜禽養殖糞、尿、外漏飲水、沖洗水及少量散落飼料等的混合物全量集中收集(液態糞污)或將糞污固液分離后的液體,在敞口、封閉或半封閉貯存條件下伴隨好氧、兼氧或厭氧發酵的過程。
厭氧發酵又稱沼氣發酵,是將畜禽養殖糞污,經過除雜、調質等預處理后,置于密閉設施中在厭氧微生物作用下進行穩定化、無害化處理,所產生沼氣作為能源、沼液沼渣作為肥料。
問:我是黔江發布微信公眾號記者,請問政府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開展生態修復的總方針。近年來,我區緊扣生產礦山、歷史遺留礦山和關閉礦山三個重點,扎實推進生態修復,取得較好成效。
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全區各礦山企業立足“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要保障青山綠水”的目標,因地制宜實施“園林式”綠化,建設“花園式”礦山。大堡礦山建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并持續鞏固。今年初審批通過1家市級綠色礦山。截至目前,全區生產礦山累計計提生態修復基金2587萬元,累計修復毀損土地面積520畝,有效防止了礦山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破壞。
統籌推進關閉礦山修復。組織落實全區213個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3224.3畝)損毀土地修復利用方向并分步實施推進。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完成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修復123個,面積1834畝,累計投入修復資金2226萬元。治理完成后,移交所在村居進行經營管理,引導修復土地上種植農作物、發展經果林,利用原礦區房屋土地解決貧困戶住房、農業項目倉儲、設施農業以及社會公益事業等,有效實現了礦山生態修復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問:我是武陵傳媒網記者,據悉,去年《黔江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已正式獲得批復,請問政府將如何落實好該規劃?
答:《黔江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21—2035年)》于去年獲批,主要立足我區“一屏三帶三區多綠核”生態安全格局,系統謀劃、統籌安排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6大重點任務、7大重點工程和15個重點項目,全方位構建區域保護治理大格局,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保障。
區規劃自然資源局主要從三個方面落實:一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原則,強化規劃引領,進一步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機制。二是有序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開展,核定生態保護紅線邊界,在重點地段(部位)、重要拐點等關鍵控制點設立界樁、標識牌,以鞏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精準落地,為生態保護紅線長效管理奠定基礎。三是持續推進全區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的恢復治理,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四是加強生態修復基礎數據調查和管理,探索生態修復市場化投入機制,合理利用相關激勵政策,實現礦區的土地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記者? 田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