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十四五”能源保障規劃政策解讀
黔江“十四五”能源保障規劃政策解讀
一、規劃背景及意義
“十三五”時期,在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緊緊圍繞《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的規劃要求,加快推進現代能源經濟發展,能源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能源經濟進一步壯大,為保障區域能源安全、促進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推進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施的第一個五年,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起步期。科學編制和實施重慶市黔江區“十四五”能源保障規劃,對于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區域能源供應安全,更好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規劃》從全區實際出發,全面分析了我區能源發展基礎和形勢,明確了“十四五”總體定位、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重大項目和保障措施。主要內容包括圍繞“一個定位”、實現“四個目標”、推進“七大任務”、實施“五大項目”、落實“七項保障”。
“一個定位”
將黔江區建設成為成渝經濟圈能源供給保障重要支點及渝東南能源供應保障中心。黔江區通過優化能源供應格局和能源基礎設施布局,增強能源創新發展能力,提升能源綠色發展水平,推動能源市場化改革,完善能源管理體系,實現能源消費增速和能源消費結構更趨合理,能源與社會經濟融合發展顯著提升,打造成渝經濟圈能源供給保障重要支點及渝東南能源供應保障中心。
“四個目標”
(一)能源生產和供應水平顯著提高。協調發展以水電為主,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發電為輔的供電結構。到2025年,電力裝機規模和外購電力并網規模達到2450兆瓦,其中新能源裝機容量75%以上;天然氣供應保障有力,天然氣供應量達到10500萬立方米;成品油供應能力得到加強,成品油供給量達到10萬噸;煤炭購供運銷體系不斷優化,外購煤炭量24萬噸。
(二)能源消費和能源結構更加合理。到2025年,煤炭消費比例進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升,天然氣覆蓋率9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3%以上。
(三)節能減排和低碳環保效果更加明顯。到2025年,黔江區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達標,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排放量消減量達標。力爭2025年實現化石能源消費基本達峰,能源消費達到國市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關要求。
(四)能源供給網絡和能源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電力、天然氣、煤炭等傳統能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體系基本構建,能源管理體系、統計分析和評價體系、政策保障體系、監督管理體系不斷健全。
“七大任務”
(一)積極推動能源結構低碳轉型。通過控制煤炭消費比例,推動煤炭清潔化利用、油品清潔化利用和替代、天然氣大規模高效利用等手段實現能源結構低碳轉型。
(二)全力構建多元化能源保障體系。一是穩步推進輸變電、天然氣、油品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傳統能源供應能力。二是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核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三是強化能源安全生產,堅決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三)加快分布式能源建設和微電網并網。一是鼓勵建設天然氣熱電冷聯產和風、光、生物質分布式能源項目。二是從建設、融資、運營、市場交易、監管等方面探索微電網可持續發展機制。
(四)高效推進關鍵技術的應用創新。一是推進智慧能源系統,加強現代化工業節能技術創新。二是鼓勵能源企業全方位創新。通過夯實創新基礎、優化創新環境和激發創新活力等手段鼓勵能源領域全方位創新。三是大力推廣智慧能源系統、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等先進技術的落地運用。
(五)深入推進節能減排。一是嚴格控制能源消費增量,優化產業結構。二是大力推進綠色生產模式,發展循環經濟。三是實施最嚴格的減排制度,強化污染防治。
(六)深化能源市場化改革。一是推進能源供給主體多元化發展,鼓勵各類資本進入能源供給領域。二是穩步推進區域能源市場化機制改革,包括優化市場價格機制和強化能源監管機制。
(七)全力建設“渝東南”區域能源保障中心。一是培育黔江區在能源基礎設施和重點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優勢。二是積極爭創各類試點示范和推進能源合作互動,強化區域能源保障中心機制建設。三是以能源轉型帶動周邊區域產業發展。
“五大項目”
黔江區“十四五”期間將以能源基礎設施、電力、天然氣、能源產業、能源民生等五大領域重點項目為抓手,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目標任務,全力推進成渝經濟圈能源供給保障重要支點及渝東南能源供應保障中心建設。
“七項保障”
為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規劃》提出了強化組織機構保證、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加強規劃政策引導、強化建設用地保障、優化財稅投資政策、統籌能源價格機制、規范建設安全管理等七項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