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行政規范性文件
重慶市黔江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關于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構建新型為農服務
體系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黔江府辦發〔2024〕39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有關單位:
《關于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構建新型為農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構建新型為農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供銷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構建新型為農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渝府辦發〔2024〕38號)工作要求,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以下簡稱“三位一體”改革),構建新型為農服務體系,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對“三農”工作的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組建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生產、供銷、信用服務協同,具備區域性通用服務功能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以下簡稱農合聯),打造以農合聯為平臺、合作與聯合為紐帶、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復合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目標任務
2024年,區內新型為農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為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建成1個區級農合聯、2個鄉鎮農合聯、1個產業農合聯;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達12萬畝次;建成“一站多能”服務站點20個;建成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1個。
到2027年,全區農業產業服務高質高效、農村流通服務全面覆蓋、農村金融服務方便快捷、農民群眾可感可及的新型為農服務體系全面建成。按照“1+3+7+N”(1個區級農合聯+3個產業農合聯+7個鄉鎮農合聯+N個村級服務點)的整體規劃,全區建成區級農合聯1個、產業農合聯3個、鄉鎮農合聯7個;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達20萬畝次;建成“一站多能”服務站點110個;培育商貿流通企業1個、經營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1個、建成集采集配中心1個。
二、重點工作
(一)構建為農服務平臺
1.組建和規范運行農合聯。規范組建區鄉兩級農合聯及產業農合聯。區級農合聯由區供銷合作社牽頭組建,會員包括轄區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科研院所、涉農企業、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等;鄉鎮(街道)農合聯由區供銷合作社統籌組建,有條件的鄉鎮(街道)單獨組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較少的鄉鎮(街道)聯合組建,會員包括基層供銷社、農村綜合服務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產業農合聯圍繞區內糧油桑豬(牛)、煙果漁菌(藥)等特色優勢產業組建,會員包括同類農業產業鏈上的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到2027年,全區發展農合聯會員單位達到200個。(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委社工部,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2.建好服務載體。建設好區鄉兩級為農服務中心。區級為農服務中心依托區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建設,開展供給調劑、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技培訓、產銷對接、財務代賬、涉農信息發布等綜合服務;鄉鎮(街道)為農服務中心以基層供銷社示范社為主體建設,組織農合聯會員實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機作業、農事服務、農產品流通和初加工、農村金融、政策宣傳等服務事項。2024年,打造區級為農服務中心1個、鄉鎮為農服務中心2個;到2027年,共建成區級為農服務中心1個、鄉鎮為農服務中心7個。(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3.完善服務功能。兩級農合聯主要統籌相關部門、社會、企業、農民等各方面涉農要素資源,推動區域內各類主體橫向聯合,開展生產、供銷、信用等綜合服務,承擔政府及有關部門委托的公共服務、政策執行、農情調查等實施工作。其中,區鄉兩級農合聯主要承擔聚合服務力量、配置服務資源、生成服務功能、運作服務事項、提供專業培訓等職能,具體服務事項由兩級為農服務中心組織實施。產業農合聯主要推動產業鏈上各類主體縱向聯合,開展農資專供、技術指導、產品加工、市場營銷、品牌運營、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專業性服務,與各級農合聯的通用性服務共同形成社會化協作與專業化分工相結合的為農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委,人行黔江中心支行,相關擔保公司,各鄉鎮街道。)
4.健全運行機制。參照《重慶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章程》,依法依規制定區級農合聯章程,落實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建立健全黨的組織。農合聯設立秘書處,負責農合聯的組織協調、服務和監督等日常工作,指導為農服務中心運行。建立常態化服務工作機制,區級相關涉農部門、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定期到農合聯開展工作,為農合聯會員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金融代辦等服務。(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委,人行黔江中心支行,相關擔保公司,各鄉鎮街道。)
(二)推進農業生產聯合
5.推動農村市場主體聯合發展。引進培育一批新農人,領辦一批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幫助農民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引領創建農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支持區級為農服務中心為有意愿的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財務代賬服務,規范財務制度,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財務規范工作機制,促進其規范發展。(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配合單位: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6.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區供銷合作社與區農業農村委等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推動區鄉兩級為農服務中心上下貫通,并與農村綜合服務社連接,形成“區級為農服務中心+鄉鎮為農服務中心+農村綜合服務社”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網絡,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農業生產服務進村入戶,打通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依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打造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快培養專業農業社會化服務團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質效。組織農村綜合服務社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農資配送、農機作業、農技推廣等農業生產服務。(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配合單位: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7.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圍繞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單環節、多環節、全過程生產托管服務,推廣保姆式、菜單式、訂單式等農業生產服務模式。支持為農服務中心用好財政補助資金,購置農業機械設備,整合農機資源,與村集體共建農資、農機、農事、農技、農藝等專業化服務隊參與“四百工程”,依法依規承接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因地制宜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區供銷合作社、區農業農村委等有關部門聯合,共同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定期組織開展農事、農技、農機手等專題培訓會,提升區內農業社會化服務質效。(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配合單位: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三)深度融合供銷服務
8.推進流通網絡設施共建。積極參與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加快建立完善以城區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依托鄉鎮為農服務中心、基層供銷社、農村綜合服務社等基層組織建設鄉、村兩級物流節點,分層分類補齊物流設施短板。支持有能力的農合聯及其會員承建農產品產地、集散地、銷地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冷鏈倉儲、集采集配中心。支持供銷合作社承擔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對政府控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可交由供銷合作社建設、運營和管護。通過資產劃撥、委托管理、股權合作等方式培育商貿流通企業1個、經營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1個、建成集采集配中心1個。(責任單位:區商務委,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交通運輸委,黔江郵政管理局,各鄉鎮街道。)
9.推動流通網絡渠道共享。推動農村流通服務主體聯合合作,整合農村流通服務資源,融合農產品代購代銷、煙花爆竹銷售、農資銷售、廢棄農膜回收、農村普惠金融、農村物流等各項服務,構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的雙向流通網絡,促進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抓住“郵運通”試點工作契機,加強區商務委、區交通運輸委等部門聯合,拓展鄉鎮站點綜合服務功能,增強上接區、下聯村的集散中轉服務能力。支持農村綜合服務社拓展生產生活服務功能,擴大服務范圍,打造“一站多能”服務站點110個。(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交通運輸委,區商務委,黔江郵政管理局,相關金融機構,相關物流公司,各鄉鎮街道。)
10.開展農特產品品牌共育。引導農合聯會員參與“山韻黔江”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共同培育“黔江羊肚菌”、“黔江獼猴桃”、“馬喇湖大米”等地標性品牌,結合區內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小而精、精而美的農產品特色品牌。依法依規開展具有“重慶農合聯”標識的線上線下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和社會性農業節慶活動。借助“832”、“村村旺”等線上銷售平臺,加大區內農特產品推廣宣傳力度,拓寬農特產品線上銷售渠道,推動區內農特產品走向全國。打造區域直播電商基地,培育農村數字消費場景,集聚一批農產品直播帶貨“網紅”主播。與行業龍頭企業從股份合作、技術合作等方向建立合作關系,借助供銷平臺優勢,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基礎,發展供銷自有農產品基地,打造供銷自有產品品牌。(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配合單位:區商務委,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11.強化重要物資穩價保供。提高農合聯服務糧食生產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應急保供能力,支持農合聯會員參與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物資和米、面、糧、油、肉等生活必需品保供,健全重要生產生活物資儲備貼息政策和保供穩價應對機制。支持區供銷合作社因地制宜布局農資經營網點,完善農資倉儲設施,開展農資供應監測,穩定市場價格。(責任單位:區發展改革委,區農業農村委,區商務委;配合單位: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四)創新農村信用服務
12.創新推動農村信用協作。推動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加強信息和數據互聯互通,為農合聯生產經營類會員精準畫像、信用評級、匹配產品。支持農合聯與市區兩級征信平臺、合法征信機構合作,依法依規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信用評價服務。探索建立農合聯會員互評機制,逐步實現會員信用建檔評級全覆蓋,提升授信、用信比例。支持相關保險公司與農合聯建立合作關系,擴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托管綜合金融保險服務覆蓋面,豐富農戶特色農產品收入保險、農機具綜合保險等特色農業保險品類。(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農業農村委,人行黔江中心支行,相關擔保、保險公司,各鄉鎮街道。)
13.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服務。推廣鄉村振興特色金融產品、“三位一體”專屬金融產品。延續“三社”融合發展信貸風險補償金政策、貼息資金政策,迭代升級“三社融合貸”為“三位一體貸”。區供銷合作社要與相關擔保公司、承貸銀行加強協同配合,共同做好貸前審核、貸中管理、貸后跟蹤、貼息補貼等相關工作,承貸銀行要嚴格做好貸款發放工作,確保資金的使用效益及安全。結合區內特色產業發展情況,面向全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將政策向小規模貸款傾斜,擴大貸款影響面、更好地發揮貸款杠桿作用。(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農業農村委,人行黔江中心支行,相關擔保公司,各鄉鎮街道。)
14.擴大農村普惠金融覆蓋。鼓勵金融機構基層營業網點加入各級農合聯,工作人員通過交叉任職或兼職等方式,與農合聯會員單位人員融合、機構融合、業務融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涉農信貸產品,探索推廣農機具、大棚設施等涉農資產抵押貸款。鼓勵金融機構依托農合聯會員經營服務網點設置信息化金融機具,為農戶提供基礎金融服務,推廣鄉村振興特色金融產品,緩解小農戶生產資金需求,形成“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責任單位:區政府辦;配合單位:區供銷合作社,人行黔江中心支行,黔江金融監管分局,各鄉鎮街道。)
(五)推進數字改革賦能
15.實現農合聯數字化管理。充分利用市級平臺“經濟·村村旺農服通”,對區內農合聯實現數字化管理,從內部管理、為農服務、資源整合等方面全面提升農合聯數字化服務能力,探索破解農業經營服務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將政府公益性農業農村服務事項委托農合聯線上辦理,聚合平臺用戶基礎數據、交易數據、財務數據、信用數據等數據資源,推動涉農數據共享,加強涉農數據資源轉化利用,為黨委政府部署“三農”工作提供決策依據。(責任單位:區供銷合作社;配合單位: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16.融入全市數字鄉村建設。提升農合聯數字化建設和應用水平,對會員基礎信息、生產經營、固定資產等進行全程數字化“建檔畫像”。推動農合聯會員生產、供銷、信用等服務全面融入全市“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將生產用地引入農地“一張圖”、信用評價納入農信“一本賬”、農業社會化服務進入農事“一張網”、農產品品牌加入農品“一碼通”,推進全區數字鄉村建設。(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委;配合單位: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三位一體”改革工作專班,負責統籌推進“三位一體”改革工作,督促指導有關單位落實相關任務,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清單化、事項化推進落實。區級農合聯會長可由供銷合作社主要負責人兼任,鄉鎮(街道)農合聯會長可由鄉鎮(街道)分管負責人兼任,按干部管理權限審批,并經法定程序選舉產生。將“三位一體”改革工作納入對相關部門、鄉鎮(街道)年度工作考核,定期調度通報區級部門和各鄉鎮(街道)進展情況。
(二)強化政策支持。要強化對“三位一體”改革的政策支持,統籌用好涉農政策,延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用好農民合作社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加大對新時期為農服務工作資金支持、重點培訓及相關項目建設給予一定政策傾斜,切實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保障。區財政局要加大財政保障力度,支持建設農合聯、為農服務中心、“一站多能”站點、“三位一體貸”貼息等,會同區供銷合作社管好用好專項資金。農業農村部門要支持農合聯依法依規承接符合政策的政府購買服務事項,統籌安排資金,支持各級供銷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區商務委要支持將供銷合作社流通基礎設施建設融入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活動,加大項目資金支持,統籌推進,指導農合聯開展各類產銷對接活動。區稅務局要對農合聯成員開展農產品購銷、加工、貯運和農資購銷、商品流通等生產經營活動,按規定減免相關稅收。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支持農合聯人才隊伍建設,支持農合聯依法依規承接符合條件的政府購買培訓服務。區政府辦要加強金融政策創新和風險管控。區發展改革、應急管理、科技、民政、規劃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等部門依據職能,對“一站多能”站點建設及農合聯開展為農服務工作在用地、登記注冊、科技服務、信息等方面給予支持。
(三)加強協同配合。要將“三位一體”改革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與強村富民綜合改革等重大改革事項統籌推進。要加強各相關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定期召開工作協調會,形成長效機制;建立“區鄉村”三級聯動機制,按時序推進相關工作;建立定期研判的工作機制,確保改革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附件:1.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主要指標
2.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四個重大”清單
3.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重點任務分工
附件1
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主要指標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2024年目標 |
2027年目標 |
1 |
組建農合聯(產業農合聯) |
3個 |
10個 |
2 |
累計建設為農服務中心 |
5個 |
7個 |
3 |
發展農合聯會員單位 |
50個 |
200個 |
4 |
培育農民合作社示范社 |
4家 |
50家 |
5 |
打造“一站多能”服務站點 |
20個 |
110個 |
6 |
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規模 |
12萬畝次 |
20萬畝次 |
附件2
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四個重大”清單
序號 |
名 稱 |
責任單位 |
重大改革 | ||
1 |
組建區鄉兩級農合聯,打造兩級為農服務中心,構建新型為農服務體系 |
區農業農村委、區供銷合作社 |
重大機制 | ||
2 |
建立區級相關涉農部門、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定期到農合聯開展工作的常態化服務工作機制 |
區政府辦、區農業農村委、區供銷合作社、黔江金融監管分局 |
3 |
建立為農服務中心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工作機制 |
區農業農村委、區供銷合作社、人行黔江中心支行 |
重大平臺 | ||
4 |
“經濟·村村旺農服通”數字化應用平臺 |
區農業農村委、區供銷合作社 |
重大項目 | ||
5 |
建設為農服務中心7個 |
區農業農村委、區供銷合作社 |
6 |
打造“一站多能”服務站點110個 |
區交通運輸委、區商務委、區供銷合作社 |
附件3
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重點任務分工
序號 |
名稱 |
事項 |
工作任務 |
責任單位 |
配合單位 |
1 |
構建為農服務平臺 |
規范運行(組建)農合聯 |
組建1個區級農合聯、7個鄉鎮(街道)農合聯、3個產業農合聯,全區發展農合聯會員單位200個,有意愿的農村常住農戶100%加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意愿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0%加入農合聯。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委社會工作部,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
2 |
建好服務載體 |
建設區為農服務中心1個,鄉鎮為農服務中心7個。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 |
3 |
推進農業生產聯合 |
推動農村市場主體聯合發展 |
創建農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4 |
支持區為農服務中心提供財務代賬服務。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5 |
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體系 |
推動形成“區級為農服務中心+鄉鎮為農服務中心+農村綜合服務社”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網絡。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 |
6 |
依托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打造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快培養專業農業社會化團隊。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 ||
7 |
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 |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單環節、多環節、全過程生產托管服務,推廣保姆式、菜單式、訂單式等農業生產服務模式,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達20萬畝次。 |
區農業農村委、區供銷合作社 |
各鄉鎮街道。 | |
8 |
支持為農服務中心用好財政補助資金,購置農業機械設備,整合農機資源,與村集體共建農資、農機、農事、農技、農藝等專業化服務隊。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財政局,各鄉鎮街道。 | ||
9 |
深度融合供銷服務 |
推進流通網絡設施共建 |
積極參與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加快建立完善農村商業體系;加強鄉、村兩級物流節點建設,分層分類補齊物流設施短板。 |
區交通運輸委、區商務委 |
區供銷合作社,黔江郵政管理局,各鄉鎮街道。 |
10 |
支持供銷合作社承擔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對政府控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可交由供銷合作社建設、運營和管護。培育商貿流通企業1個、經營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1個、建成集采集配中心1個。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發展改革委,區商務委,各鄉鎮街道。 | ||
11 |
推動流通網絡渠道共享 |
拓展農村綜合服務社服務功能,打造“一站多能”服務站點110個。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交通運輸委,區商務委,黔江郵政管理局,相關金融機構,相關物流公司,各鄉鎮街道。 | |
12 |
開展農特產品品牌共育 |
引導農合聯會員參與“山韻黔江”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共同培育“黔江羊肚菌”、“黔江獼猴桃”、“馬喇湖大米”等地標性品牌,結合區內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小而精、精而美的農產品特色品牌。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商務委,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13 |
依法依規開展具有“重慶農合聯”標識的線上線下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和社會性農業節慶活動。借助“832”、“村村旺”等線上銷售平臺,加大區內農特產品推廣宣傳力度,拓寬農特產品線上銷售渠道。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 ||
14 |
強化重要物資穩價保供 |
支持農合聯會員參與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生產物資和米、面、糧、油、肉等生活必需品保供。支持區供銷合作社因地制宜布局農資經營網點,完善農資倉儲設施,開展農資供應監測,穩定市場價格。 |
區農業農村委、區商務委 |
區發展改革委,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15 |
健全重要生產生活物資儲備貼息政策和保供穩價應對機制。 |
區發展改革委 |
區農業農村委,區商務委,各鄉鎮街道。 | ||
16 |
創新農村信用服務 |
創新推動農村信用協作 |
引導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加強信息和數據互聯互通,為農合聯生產經營類會員精準畫像、信用評級、匹配產品。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人行黔江中心支行,相關擔保公司,各鄉鎮街道。 |
17 |
支持農合聯與市區兩級征信平臺、合法征信機構合作,依法依規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信用評價服務;支持相關保險公司與農合聯建立合作關系,擴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托管綜合金融保險服務覆蓋面,豐富農戶特色農產品收入保險、農機具綜合保險等特色農業保險品類。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人行黔江中心支行,相關擔保公司,各鄉鎮街道。 | ||
18 |
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服務 |
延續“三社”融合發展信貸風險補償金政策、貼息資金政策,迭代升級“三社融合貸”為“三位一體貸”。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人行黔江中心支行,相關擔保公司,各鄉鎮街道。 | |
19 |
擴大農村普惠金融覆蓋 |
創新涉農信貸產品,探索推廣農機具、大棚設施等涉農資產抵押貸款。鼓勵金融機構依托農合聯會員經營服務網點設置信息化金融機具,為農戶提供基礎金融服務。 |
區政府辦 |
區供銷合作社,人行黔江中心支行,黔江金融監管分局,各鄉鎮街道。 | |
20 |
推進數字改革賦能 |
實現農合聯數字化管理 |
利用市級平臺“經濟·村旺農服通”,對區內農合聯實現數字化管理,從內部管理、為農服務、資源整合等方面全面提升農合聯數字化服務能力。將政府公益性農業農村服務事項委托農合聯線上辦理,聚合平臺用戶基礎數據、交易數據、財務數據、信用數據等數據資源,推動涉農數據共享,加強涉農數據資源轉化利用。 |
區供銷合作社 |
區農業農村委,各鄉鎮街道。 |
21 |
融入全市數字鄉村建設 |
對農合聯會員基礎信息、生產經營、固定資產等進行全程數字化“建檔畫像”。做好與市級平臺的數據貫通,推動農合聯會員生產、供銷、信用等服務全面融入全市“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22 |
保障措施 |
加強政策支持 |
統籌用好涉農政策,延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用好農民合作社信貸風險補償資金。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財政局,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23 |
要加大財政保障力度,會同區供銷合作社管好用好專項資金。 |
區財政局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24 |
支持農合聯承接符合政策的政府購買服務事項。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25 |
支持為農服務中心和農村綜合服務社建設,支持各級供銷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26 |
將供銷合作社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培訓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計劃。 |
區農業農村委 |
區人力社保局,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27 |
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指導農合聯開展各類產銷對接活動。 |
區商務委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28 |
支持農合聯人才隊伍建設,支持農合聯承接符合條件的政府購買培訓服務。 |
區人力社保局 |
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 ||
29 |
加強金融政策創新和風險管控。 |
黔江金融監管分局 |
區政府辦,區供銷合作社,各鄉鎮街道。 |